欢迎来到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援疆援青援非

我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显成效

来源:2010-12-17 发布时间:2010-12-17 作者:2010-12-17 阅读数:2403

    我省自200512月启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来,积极探索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全省共有214家县级以上医院参加了对口支援工作,463家基层医疗机构受到了帮扶,约1457名医师长期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一、主要做法
   
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实施方案》下发后,我厅积极行动,组织专家,认真开展调研,在总结第一轮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上,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作为卫生对口支援工作的有效载体,与第二轮对口支援工作有效结合起来。目前,我省做好此项工作的载体主要有三下乡山海协作工程卫生扶持行动结对帮扶等支农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同时与医务人员晋升职称相结合,与受援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多方面给予县级受援医院、乡镇卫生院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
   
(一)医院联动,扩大对口支援范围
   
我省项目实行省、市、县医院联动,省级15家医疗机构每年计划选派20名副主任医师以上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对口支援10家山区、海岛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县级医院;要求11个市每年选派5—6名副主任医师以上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各自对口支援辖区内2—3个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县级医疗机构项目;各县每年选派至少3名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对口支援辖区内2—3个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乡镇卫生院。项目启动后,全省每年至少有315名城市医师常年在农村工作;按派驻医师连续工作4个月为一轮计算,全省每年派往农村工作的城市医师为945人次;按三年一个周期计算,城市派往农村工作的医师人数为2835人次。
   
各市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纷纷出台文件,积极开展此项工作。如杭州市卫生局、财政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杭州市万名医师下基层工程的意见》中将项目工程范围细分为支援农村卫生、支援社区卫生、其它支援工作等,明确了各级医院、下派医师的工作职责。
   
各县卫生行政部门也积极响应,下发文件,组织县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到医疗资源薄弱的乡镇卫生院工作。
   
(二)部门联动,完善专项经费保障机制
   
我厅积极与省财政厅协调,建立良好的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厅对省级医院按每名派驻医师每年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并要求各级财政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当地支出水平以及财力状况等对项目的实施给予补助。同时,对派驻医师在保证工资、津贴和福利等所有待遇的基础上,每月给予500元的下乡补贴。
   
各市财政部门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发文,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宁波将经费补助提高到每名派驻医师每年给予6万元。其他各市也根据各地财力,给予了35万不等的补助。
   
(三)明确职责,共同承担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
   
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浙江省实施方案》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的职责,明确了省、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职责。卫生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工程实施的领导,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有关管理办法,加强检查指导,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定期召开派驻和受援双方的座谈交流会议,沟通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制定了浙江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省级医院支援县级医院协议书,明确规定了对口支援的内容、支援双方的职责与义务,使双方的工作内容更加细化,更有利于工程的实施。
   
《方案》还将省市医院派驻医师和县级医院派驻医师的主要工作内容进行区分,指出省市医院派驻医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提高县级医院的技术水平,县级医院派驻医师主要以农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服务为主。
   
(四)出台配套文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在出台《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浙江省实施方案》的同时,出台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浙江省考核表彰实施办法》、《浙江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个人考核评估实施细则》。通过建立工作日记制度对下派人员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具体通过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次,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在考核结果为优秀的下派人员中还将评出浙江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积极分子。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积极分子的派驻医师,在职称晋升和评选优秀医师时将作为特别推荐,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二、取得的成效
   
据统计,我省第一轮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214家县级以上医院参加了对口支援工作,共463家医院(含乡镇卫生院)受到支援,约1457名医师长期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提高了受援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
   
派驻医师通过临床教学、示范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等各种临床带教形式培训了受援县级医院医务人员,使其业务素质得以加强,并增强了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诊断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派驻医师带去了城市医院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帮助受援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医疗工作的规程和规范,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二)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就医
   
我省实施方案要求派驻医师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省市级医院的下派医师都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或高年资主治医师职称,县级医院的下派医师具有主治医师以上或高年资住院医师职称,并要求在受援医疗机构连续工作时间不得少于4个月,为广大农村居民就近提供了质优、价廉、便捷、长期的医疗卫生服务,大大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就医,同时,促进了小病在乡村、大病到县城、重病进省城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增强了城市医务人员服务农村的意识
    “
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为广大城市医务人员了解省情、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提供了渠道,城市派驻医师通过此项工程,亲身感受到农民的就医困难,感受到农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渴求,也增进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提高了城市医务人员服务农村的意识。同时,通过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对农村的疾病有了更好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自身医疗技术水平。2006年、2010年我厅两次组织人员对支援医院和下派医师进行了评比,共有34家省市县级医院获得了浙江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先进集体称号、96名派驻医师获得了浙江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浙江省人民医院的黄炜医师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东部地区唯一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工作先进个人。
   
(四)创新了卫生支农模式
   
我省第一轮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实施过程中,除了长期派驻医师在基层服务、免费进修和培训等传统支农模式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在支援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新型卫生支农的模式。一是建立远程信息系统,支援医院与受援医院之间建立院际间远程会诊系统、远程培训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开展会诊、培训等各项工作;二是积极探索组建以技术、管理和人才为纽带的省县医疗联合体,如浙一医院全面托管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三是搭建公共医疗服务平台,如余姚市建立了独立法人的公立临床检验中心,整合全县的临床检验资源,通过公共医疗服务平台,实现医疗资源互补并且提高财政资金与设备的集约化及利用效率。这些卫生支农的新模式,不仅有效缩短了省市级医院与县级医院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的培养,更利于城乡居民共同享受高端的医疗资源。
   
(五)初步建立了卫生支农的长效机制
   
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建立卫生支农的长效机制是缓解当前农村卫生滞后城市卫生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这些年的卫生支农工作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进一步推动,初步建立起卫生支农的长效机制,城市大医院有限、高质量的医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扩散,整个医疗资源的布局、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基层医疗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9月13日,浙江省“
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省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第二轮签约仪式在杭州召开。为了继续做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根据省级医院支援县级医院协议书的要求,本轮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结合医院等级和医院性质,我省继续实行省级、市级、县级医院联动,同时扩大对口支援范围,省级医院主要对口支援山区、海岛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县级医疗机构,特别是辖区内无二级甲等县级医院的县,其中三级综合性医院与3所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协作关系,三级专科医院与2所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协作关系;市、县级医院按照工作方案分别对口支援相应的2—3家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支援医院选派重点扶持科室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到受援医院不间断工作,通过开展临床教学、示范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方式,重点加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抢救和基本设备操作应用的培训,届时,将有90名省级医院派驻医师长期在对口县级医院工作。同时,省级财政建立对口支援专项经费,对省级医院派驻医师按每名每年5万元的标准给与补助。各市、县(市、区)财政也建立对口支援专项经费。
   
通过本轮帮扶工作,使受援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在受援医院确定2—3个重点建设专科(专病中心),并使其医疗技术水平达到所在市领先地位;同时创新对口支援工作机制、运作方法和有效载体,如建立远程信息化教育、会诊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