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医管论坛

浙江:医院评审核心看“内涵”

来源:2011-02-25 发布时间:2011-02-25 作者:2011-02-25 阅读数:2565

   浙江省于2009年12月启动第三轮医院评审,2011年1月30日已完成了全省26家申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评审。浙江省的医院评审不仅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取得了不少创新的经验。
  “浙江的医院评审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马伟杭向记者勾勒了浙江省医院评审的发展轨迹:“第一轮评审工作在建立医院评审制度的同时,较为重视硬件配置,在当时医院硬件建设普遍落后的背景下促进了医院医疗环境的改善,引起了政府对医院发展的重视;第二轮评审工作弱化硬件要求,强化内涵建设,从而确立了医院评审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正确方向;第三轮医院评审更是以内涵建设为核心。”

“标准”与新医改主体紧紧相扣

  “不同的历史背景赋予事物不同的内涵,医院评审亦是如此。”马伟杭向记者介绍说:“《浙江省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2010版)》制定的主要目标就是与新医改的主题和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紧紧相扣。这也可以说是浙江第三轮医院评审的一大‘亮点’。”马伟杭接着说:“在这个前提下,还有两个‘结合’,即与‘十二五’浙江进入小康后的医院发展目标相结合,与城乡居民医疗服务要求总体大幅度提升和需求不同分化的趋向水平相结合。”
  “标准”的核心是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以医院发展中的质量内涵、服务内涵和人文内涵为主体。同时注重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明确了医院的公共卫生责任和任务,特别是在体现医院同质化管理的三类指标上更是强化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与内涵建设的理念,以保证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标准”强化了“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区域卫生规划的引领作用,从而强化了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如第三轮医院评审中,全省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调控在25~28家,实行总量控制,县级暂不设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二是突出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和医疗安全的制度建设和有效运行,并侧重强调制度落实和持续改进。如对医疗文案和相关台账的要求是从评审启动之时为“基线”,注重改进过程与是否真正理解执行,使各医院的注意力都集中于依标准要求而完善制度和改进不足。三是突出医改重点,如将临床路径、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对口帮扶支援、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等新医改提出的重点要求列入评审标准。
  “为使评审更客观、公平和公正,第三轮评审按政事分开原则逐步向第三方评审转轨。”马伟杭介绍说,在这次评审中,省卫生厅将评审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委托给浙江省医院协会,由协会作为“第三方”承担起医疗机构评价工作。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王桢说:“在医院评审过程中,医院协会已承担了评审前的调研论证、‘标准’的起草、参评医院各层面的培训、评审后的‘回头看’等工作,以后将在逐步移交和完善过程中实行‘全部移交’。”

“医院协会”在评审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协会在第三轮医院评审中主要承担了‘标准’制定和培训提高两大项任务。”浙江省医院协会会长杨泉森向记者介绍了“标准”制定中的三个创新点。
    一是评审模式创新。结合前一轮的“回头看”做法,这次提出了“过程管理”,即将评审前、评审时、评审后均列为评审的过程实行“围评审期管理”。
    二是评审内容创新。“标准”分为三大类指标,一类指标为“否决指标”,包括依法执业(法制意识)、诚信执业(社会信誉)和指令性任务(社会责任),凡一项不达标则取消评审;二类指标为“准入指标”,包括综合管理、质量安全和技术水平等;三类指标为“同质化指标”,即各级各类医院管理制度均必须落实到人并持续改进的。三是评审方法创新,包括自查、现场检查、模拟案例和运用先进管理工具等。如自查则要求在自查基础上自报、公示;现场检查又包括“常规”法、“打包”法和“模拟”法。“打包”是指按医院管理内容分类“打包”进行抽查,“模拟”是事先由专家制定许多“案例”,经现场抽取后对全过程进行“串联式”追踪检查。

“质评办”贯穿医疗质量全过程

  “医院评审作为衡量医疗质量的一个抓手或‘窗口’,其用意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医疗质量体系。怎样才能将医院评审‘标准’真正落实于医疗质量体系建立的各项实践?浙江的做法是设置相对独立的医疗质量第三方监管和评价机构,通过对医疗质量全过程管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和监管反馈,促进医院各项管理制度和医疗技术规范的全面落实。”
    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王桢说:“相对独立的‘质评办’不仅在医疗质量评价实践中扮演了‘第三方’角色,也使医院评审由以前为评审而评审的‘过关式’评审,变成了追求持续改进和提升的持久性‘闯关’式评审。当然,这种创新的医疗质量评价形式更使医院评审与医疗质量建设融为一体。”(记者 李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