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3-09-29 发布时间:2013-09-29 作者:2013-09-29 阅读数:1917次
“程序、标准、动态、评价、再受选、取消和再降低。”梁廷波用几个简单的动词总结出了“阳光资质”的管理流程,他说“这个程序体现了能上能下的动态过程,打破了一证定终身的情况”。
“程序、标准、动态、评价、再受选、取消和再降低。”梁廷波用几个简单的动词总结出了“阳光资质”的管理流程,他说“这个程序体现了能上能下的动态过程,打破了一证定终身的情况”。
“阳光资质”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在参加优质医院评审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新名词。
2013年9月27日,在以“管理创新:优化与评价”为主题的“海峡两岸三地医院院长论坛”会前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梁廷波对这一概念以及做法向参会者进行了详细介绍。
“资质就像我们刚才进门需要刷卡一样,你没有相关证件无法刷卡,就没有办法进入我们这个厅参与会议。”梁廷波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指出,资质是医疗人员各项医疗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与身份,是获得为病人服务诊疗权利的首要条件,“所以,一定要加强资质的管理。”
传统资质管理:重职称不重能力
医生行医必须有资质。
在梁廷波看来,过去的资质并没有真正的将医生资质与医疗质量密切挂钩。
“职称为上,实际能力为下”,梁廷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资质管理的缺陷。他指出,过去资质管理主要看职称,职称上去了,相应的能力名正言顺的也上去了,但是是否对等并未经过严谨考核。同时,职称上去之后,基本不会再发生变化。
这种管理方法,也导致了“一证到手终生不变”。“只有在医生犯了医疗错误,把医师执照吊销后,才能够吊销医生的专业资质,否则,资质不会被吊销。”
正式基于这样的资质管理方法,对科室主任的考核存在一定困难。“年年总结年年一个样,年年总结年年拷贝,把时间改一下就ok,重形式,轻内涵。”
此外,职称评定需要科研职称,这也导致医务人员对科学研究很看重。“没有SCI就说明你考得不好,没有办法晋级。但是,实际上,对医生来说很重要的临床技术能力往往被忽视了,”梁廷波强调。
在他看来,过去的资质管理过于静态、僵化、没有强调医务人员的实际能力。
在这种过于强调职称的情况下,一旦拿到职称,资质审核部门都会给予医务人员相应的资质认可,“没有标准判断,主观、人情再所难免。”
然而,现代化的医院管理时代到来,这种陈旧的资质管理显然不适合医院发展。梁廷波强调,要让资质管理体现出医院特色,并且成为专业各医生的专业界限,“界限能够让医生治疗更专业、规范”。
他强调,现在对医务人员的资质管理要有一个客观评价标准,并且能够和培训联系起来。”梁廷波形容,这种资质管理更加规范、透明。
管理创新:医务人员“阳光资质”
资格许可是医疗机构为保护患者安全和提高服务质量最关键的决定因素。传统的资质管理显然无法起到该起的作用。
7月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为首家医院参加了优质医院的评鉴工作并通过了审核。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资质管理受到评审组的认可。
浙医二院给自己摸索出来的这套管理经验起了一个雅气的名字——“阳光资质”。“没有阳光就没有公开”。梁廷波指出,所谓阳光,简单理解就是医生能做什么样的手术有规定、效果怎样有评价并且能够公开查到。
“程序、标准、动态、评价、再受选、取消和再降低”,梁廷波用几个简单的动词总结出了“阳光资质”的管理流程。“这个程序就体现了能上能下的动态过程,打破了一证定终身的情况”。
梁廷波强调,在医院资质审核方面,医院非常仔细。“我们建立了业务量审核。你手术的数量、质量、有没有并发症、手术重返率,这个疾病在其他医院、医务人员那里死亡率是多少,在全世界是多少,我们都会考核你。这些都是需要被考核人员知道的。并且,我们也会把你的手术情况跟他们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