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附属二院创造医学奇迹 昨被授予“浙江省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来源:2015-01-02 发布时间:2015-01-02 作者:2015-01-02 阅读数:849

                                            浙医二院创造医学奇迹 
                                    昨被授予“浙江省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记者 王真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摄影 陈荣辉 
    本报讯 昨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由此表彰医院全体员工在救治“7•5公交车纵火事件”伤员中做出的重大贡献。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 
    浙医二院作为本次事件中烧伤群众的救治指导中心,全院动员、精心组织、科学施救,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成功救治病情最为危重的19位伤员。 
    希望浙医二院再接再厉,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不断激发和传递社会正能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最美浙江人”精神。全省各行各业以模范集体为榜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做出新的贡献。 
    2014年7月5日,杭州发生震惊全国的“7•5公交车纵火事件”,浙医二院第一时间收治了19位成人重症烧伤患者,其中,1人95%深度烧伤,1人92%深度烧伤,7人烧伤面积超过60%,有16人气管切开。 
    急诊1楼,333! 
    去年7月5日傍晚5:30,“7•5公交车纵火事件”发生后二十分钟,第一批伤员涌入浙医二院急诊室。十几分钟后,医院所有区域的广播里传出了一串暗语:“急诊1楼,333!”这个代码好比医院的“集结号”。 
    当同时出现三位以上复合患者时,医院根据情况判断启动全院的呼叫,目的就是提醒在院区的相关科室医务人员,急诊1楼需要紧急支援。 
    王建安院长决定,动员医院一切力量,以“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为原则,全力救治伤员。 
    重症烧伤患者要闯“三道关” 
    浙医二院烧伤科主任韩春茂说,重症烧伤患者救治必须过“三关”:早期的休克关、后续的感染关、植皮及功能康复在内的修复关,并需随时关注合并出现的心血管等重大系统疾病或全身各器官功能衰竭,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烧伤病人的护理非常关键,为避免某个部位皮肤肌肉压力过大,造成后续伤害,医院让他们躺在“悬浮床”上,悬空身体,保持烧伤部位干燥,一时仰卧一时俯卧,减少受压时间。烧伤病人的吃饭、喝水、排泄,几乎每个动作都派了专人负责。 
    面对这次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各科室党支部发挥了核心作用。不论是院长、党委书记,还是各科室党支部负责人和普通党员,都在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救治“7•5公交车纵火事件”伤员期间,全院员工累计加班3737人次。 
    为什么能创造“零死亡”医学奇迹? 
    经过近6个月的救治,这19位重症烧伤患者已有13位患者符合烧伤专科出院标准康复出院,其余6位患者也都病情稳定、意识清楚,处于康复阶段,创造了“群体重度烧伤患者超5个月零死亡”的医学奇迹。而国际公认,身体烧伤面积在60%以上的患者救治成功率只有50%,烧伤面积在90%以上救活率仅在5%左右,甚至更低。 
    为什么浙医二院“7•5公交车纵火事件”救治团队能创造这个“零死亡”的医学奇迹? 
    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总结, 救治这19位重症烧伤患者,全院有2000多位员工、25个专科参与,累计完成手术近百次。 
    “我们全体员工抱着‘只要有1%的希望,就一定尽100%的努力’的信念,运用先进的医学技术、结合有效的管理组织,打下了这场攻坚战,向公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看似容易的‘333’,背后却是我院员工一次次培训、演练所换来的成果。如果没有平时的凝聚力和团队力量,没有‘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文化的贯穿,就不可能去保证19个病人零死亡。所以我觉得,这‘养兵千日’是我们国际标准的应急体系,国际标准的专科技术培养,以及平时团队的凝聚力,长期交融的文化体现。” 

       2015.01.01 都市快报  A02:杭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