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医联体  医联体

青年时报:一个下沉医生的同城计

来源:2016-08-29 发布时间:2016-08-29 作者:2016-08-29 阅读数:480

时报记者 蒋菲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早上6点班,天微微亮,袁晖来不及和10岁的女儿告别,开车驶离滨江的家中。一个小时后,他出现在浙医二院六家“双下层医院”之一的余杭第一人民医院,换上白大褂,开始查房、准备手术,奔波在门诊、病房、手术室之间。 
      2015年的5月对他来说是个转折点,于此之前,他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的一名普通医生,之后他成为浙医二院余杭分院的下沉医生,更是于今年1月任职该院耳鼻喉科执行主任,上演滨江余杭两边跑的同城记。 
      今天是余杭一院跟浙医二院联姻两周年的日子,期间,浙医二院共派出79名“袁晖们”下沉到余杭一院,覆盖23个科室,共接诊26400人次,余杭分院的门诊量年均增长20%。 
      不惑之年的迷茫 
      袁晖最初并没想过要在余杭分院长驻,他跟同一批来下沉的医生想法一致,下沉四个月后完成帮扶回到本院。 
      而余杭分院院长袁红却倍感压力重大,一拨拨医生下来了但总有回去的一天,人才一走,本院的医生能掌握到多少技术?科室建设会不会回归原点?医院会不会变成大医院的转诊点?她趁着合作初期,在浙医二院管理进修期间,深入到临床科室,尤其是余杭一院急需提升的学科。最后,经过浙医二院与余杭一院高层商讨,达成了融合的共识。 
      对此,浙医二院王建安院长明确表态:“浙医二院和余杭分院充分结合两院地理位置的优势,创造一种崭新的合作模式。双方先由对应的学科做起,做到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同时浙医二院还为分院制定学科规划和目标,实行人才培养一体化、业务管理一体化,从根本上变革基层医院,真正有效解决基层民众的医疗需求。”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袁晖下沉两个月后,7月的一天,他被叫往院长办公室。 
      办公室的气氛,有点严肃。不善言语的袁晖,拘谨地入坐,对面是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他告诉袁晖,“浙医二院与余杭分院的合作不能局限于特聘专家定期坐诊或手术,还要落实到项目化管理,下一步就是打造融合科室,实现两个医院的同质化发展。第一批试点科室是耳鼻喉科、消化内科和胸外科,耳鼻喉科的执行主任一职,就由你来挑担子,医院和科室是你的坚强后盾。” 
      长达一个小时的对话,信息量很大,袁晖有点发懵。从院长办公室走回科室,这一路,他的脑海里闪过很多画面。 
      1991年,他从绍兴上虞奔赴杭城求学,在父母的希望下,志愿单上填的是浙江医科大学(如今的浙江大学医学院),这是梦开始的地方。 
      毕业后,他通过了浙医二院的招聘考试,能在省城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工作,向教科书上才能看到的专家学习技术,提升医技,成为自己专科领域的专家,是他成为一名医生一直以来的目标。 
      一个声音告诉他:“基层医院的病人患的大多是常见病,疑难杂症和需要做大手术的病人往省城的大医院跑,如果长期下沉在基层,跟大医院脱离,接触的疑难杂症、急重症、做大手术的机会少了,不利于技术发展经验累积。” 
      另一个声音出来打架:“你不是常说要肩负起医改的使命吗?人人都在谈医改,作为一个医生,你反而自己都不愿走出第一步了吗?” 
      袁晖的担忧也是许多下沉医生思考的问题。 
      第一面锦旗 
      袁晖最终决定担任执行主任一职,支持他的有浙医二院耳鼻喉科主任杨蓓蓓教授及科室团队,还有他的家人。 
      袁晖的角色需要发生转变,不能再把自己当个客座教授,而是一个科室的当家人,他要面对从医以来的全新挑战,有点迷茫,出生于1973年的袁晖本该是不惑之年。 
      再来到余杭分院,一个小时左右的地铁车程,袁晖第一次觉得有点短,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双下沉”的队伍怎么组建?“两提升”的目标如何实现?即将带队的耳鼻喉科又该怎么建设?更重要的是,他要找到自己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要让自己“人”在余杭,“心”更要在余杭。 
      是怎么找到自己的?袁晖的回忆里跳出一面锦旗,一面他在余杭分院第一次收到的锦旗。8岁的女孩涵涵,因先天性腺样体扁桃体肥,患儿童鼾症。入睡后,她的呼噜声响亮,而呼吸声却可能在下一秒消失,孩子会被肥大的腺样体堵住气管,轻则憋醒重则窒息。 
      家人本打算把涵涵带到省市大医院,听说袁晖是来自浙医二院的医生,来试试看。经评估,袁晖决定为涵涵做手术,切除肥大的部分腺样体和扁桃体。手术的成功在袁晖的意料之内,40分钟后,涵涵被推出手术室,过了3天出院,鼾症被完全治愈。 
      令袁晖没想到的是,涵涵来复查的那天,家长带着她特地赶到袁晖的办公室,递上一面锦旗。这不是他收到的第一面锦旗,从业多年,他在浙医二院收到的锦旗数不胜数,相较之下,涵涵的这面锦旗是最普通的。 
      从前他收到的锦旗,患者都是急重症患者,做的都是生死一线的大手术。而涵涵的手术,在耳鼻喉科并不算一个大手术,主治医生或是高年资的住院医生都能做,余杭分院也一直都在开展。接过锦旗后,袁晖的心病解开了,离开大医院做大手术的机会少曾令他动摇过的,不过半年,他领悟到原来做好简单的手术也是重要的事,带领基层医院做好这件事则更有意义。 
      所有改变是为了人的改变 
      每一次离开余杭,无论多晚,袁晖都要求自己和科室的医生们,等到病人回到病房再走。 
      科室的提升不仅是技术,更多的是医疗质量、安全保障、服务能力的提升。令他欣喜的是,如今大家都会等到病人回到病房,看过情况后才下班。 
      制度的改变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改变,尽管科室深度融合才半年多时间,袁晖已经感受到当地医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黄应亮是余杭分院耳鼻咽喉科的梯队培养人才,也是该院导师制中杨蓓蓓主任一对一培养对象,现在在浙医二院进修。他说:“科室融合以来,我们完善了很多制度,尤其是交接班制度。现在临下班了有外伤病人去做检查,门诊医生会告诉病人一会去急诊找某某医生,还会和急诊医生做好交接工作。”话语间,黄应亮透出的是一种改变以后的自豪感,以前很多恶性肿瘤病人留不住,但现在只要发现了,病人都愿意留在余杭一院手术和治疗。 
      “科研可以带动临床,我目前就想在科研上能有所突破。以前我们很少有科研课题,现在在浙二进修后,看的多了,感受了压力和紧迫感,想得多了,今年我就想试试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他已经选好了2个课题方向,正在搜集资料,最后选哪个方向他还在斟酌中。 
      去年,余杭分院还把浙医二院的国际四级远程诊疗模式延伸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村社区服务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余杭分院——浙医二院——国际著名医学中心的五级诊疗“余杭模式”。去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考察浙医二院余杭分院,对该模式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由浙医二院专家、余杭分院派出的12名专家组成的第一批专家团队,及涉及4个临床学科的医师团队进驻乔司街道,参与行政管理、专家门诊、查房、授课、质控等工作,并全体加入与乔司社区的签约医生服务团队,袁晖也是其中一员。 
      在街道义诊中,他被要求谈谈感悟,望着台下一双双发亮的眼睛,一句没有打过草稿的话脱口而出:“在杭州也是做医生,在余杭也是做医生,在街道也是做医生,都是行医,不分地点。” 

链接: 
      “双下沉、两提升”取得新突破 
      截止2015年年底,全省122家县级医院分别与省市级三级医院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办医关系,7家省级医院安排下沉资金3亿元。城市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县级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多种形式向乡镇拓展延伸,以人才和资金为纽带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以城市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为契机,7个市、47个县(市、区)已启动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各地采取当地医疗机构首诊、差异化医保支付、强化基层药品保障、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畅通转诊通道等政策措施,积极构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试点地区县域就诊率同比上升3.0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同比增加3.02%,部分地区县域内就诊率已达90%。 

2016.08.29 青年时报 第A12版:健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