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6-09-06 发布时间:2016-09-06 作者:2016-09-06 阅读数:487次
本报记者 沈晶晶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19层楼高的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矗立在新安江畔。对于建德群众来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生了病,不用再急着往杭州跑,家门口的这家医院成了就医首选。
也许,改变他们想法的只是一个电话。“唐大伯吗?您好,我是第一医院的游护士,来问问您造口袋会用吗?需不需要帮忙?”
今年65岁的唐大伯,此前因直肠癌做了手术,医生在他腹部右侧造了人工肛门。出院回家后,造口袋需要经常更换,唐大伯却总是黏不好袋子,一星期破了5个。游护士在电话中不仅耐心指导,还邀请他参加病友会,唐大伯感觉生活有了更多依靠。
“一些糖尿病、肿瘤化疗病人,需要长期居家护理指导。”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叶丽告诉记者,由于建德主要是山地和丘陵,村落分散,离杭州路途又远,患者一次次跑省城大医院太折腾。从医护人员到每一名患者,都期待有所改变。
后来,听说省里出台了“双下沉、两提升”政策,鼓励省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钟泽立刻联系他的老师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2013年5月10日,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挂上了浙医二院建德分院的牌子,同时,也迎来了“下沉”的20余位医生。
他们的到来,为建德带来很多“第一”:第一例冠状动脉CT检查、第一例显微镜下脑血管手术、第一例急诊经皮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等,填补了急危重症技术空白,并在这里成立了心脏中心、关节镜技术中心、影像诊断会诊中心和肿瘤多学科诊疗小组。
2015年,医院业务量较2013年增长14.4%,门急诊量增加11万人次,急救外送省级医院病人数大幅下降。患者满意率从2013年的91.95%提升到96.47%,医疗纠纷数量大大减少。2015年8月,建德分院更是以9.908的高分通过代表医疗服务和管理最高水平的JCI(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认证,成为“全国县级医院样本”。
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省城名医,已成建德老百姓司空见惯的事情。依托浙医二院资源,他们的看病经历还越来越“国际化”。
日前,18岁的范先生收到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里根医学中心的病理诊断报告。
此前,他在建德分院被诊断为患有疑似滑膜肉瘤。“范先生这么年轻,能否确诊对他非常重要。”建德分院病理科主任许朝阳提出建议,“浙医二院病理学专家一直和美国里根医学中心有合作,我们可以试试请美国专家远程会诊。”
征得患者家人同意后,许朝阳将相关材料和病理标本上传,经过中美联合会诊,最终确诊是恶性程度没那么高的釉质瘤,只需随访,不需要放疗和化疗。得知结果后,范先生一家人喜极而泣。
许朝阳告诉记者,3年前要确诊这样的疾病,患者只能去省城大医院,多花钱不说,还要来回折腾,请国外专家会诊更是不敢想象。许朝阳认为,这份报告还有助于“精准医疗”理念在基层普及,“中国每年有大量新发癌症病人,国际病理诊断对于患者肿瘤风险评估、靶向治疗方案研究都有帮助。”
2016.09.05 浙江日报 00011版:中国智慧•浙江实践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