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援疆援青援非

从“骑车带人” 向“教人骑车”转型  ——新疆《兵团日报》4月24日头版头条报道浙江省、浙江大学“组团式”医疗援疆

来源:2017-04-25 发布时间:2017-04-25 作者:2017-04-25 阅读数:515


一、4月24日《兵团日报》头版头条报道:



从“骑车带人” 向“教人骑车”转型 

——写在兵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一周年之际


●兵团日报记者 兰玲玲


手术538 台次,抢救危重患者2000 余名,制定管理流程30 余项,推广新技术40余项,7 项新技术填补南疆空白,举办学术活动20 余场次,培训5500 余人次……


“组团式”援疆模式进入一师医院一年来,硕果累累,带动一师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各族群众就医越来越方便,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师市目标,医院医生诊疗水平大幅提高。


巨变始于2016 年4 月,中组部、国家卫计委正式在一师医院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变“输血式”援疆为“造血、输血”并重,使受援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从“骑车带人”向“教人骑车”的华丽转型。



高位推动  改“单兵上阵”为“组团作战”


3 月14 日凌晨2 时,一师医院急诊监护病房响起热烈的掌声。4 位医疗援疆专家、6 位医院学科负责人让危重气道狭窄患者绝处重生,大家心中充满喜悦。


3 月13 日,一辆120 急救车快速驶入一师医院,为急诊科送来一位呼吸困难的患者。患者做过气管切开术,如再插管,可能造成疤痕挛缩、气管狭窄;不插,患者很快会窒息死亡。


病情严重、复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开始了。一师医院陈正、辛维政等4位援疆专家闻讯赶来。在钢丝引导下,逐级更换不同型号的气管插管,5号、5.5号、6号……插管成功!患者口唇由紫变红,专家们已是满脸汗水。


“成功抢救气道狭窄患者,是我院抢救史上的奇迹,援疆专家集体指导操作,为医院提高急诊抢救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一师医院急诊科主任吴燕说,“‘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一定会帮助我们创造更多奇迹。”


“组团式”医疗援疆,是党中央稳疆兴疆的战略之举。对此,中组部、国家卫计委高位推动,兵团党委组织部、浙江省委组织部、省援疆指挥部加强组织协调。


2016 年4 月23 日,首批15 名浙江省援疆医疗专家组团来到一师阿拉尔市,自此,一师医院与浙江大学附属医院正式建起全面、紧密的业务交流、结对共建关系。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源源不断地从万里之外的浙江输入南疆腹地。


“为国家分忧,为兵团奉献,为人生添彩。在疆一分钟,干好60 秒。”着眼打造南疆区域医疗服务中心,一年来,浙江省30位援疆医疗专家牢记誓言,增强政治、组织、团队意识,扎实开展“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


“过去,医疗援疆人才分散在各个医院,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无法得到大提升。组团选派、集体作战,可极大地帮助一师医院打造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浙江省援疆指挥部负责人说。



多方“传帮带” 助力打造医疗服务高地


2 月28 日,是浙江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专家张裕方入疆的第一天。下车后,还未细看南疆风情风貌,张裕方就匆匆步入手术室。这天傍晚,一名10岁儿童遭遇车祸,送至医院时已出现意识障碍。


“头部不规则裂伤,口腔出血,肺部损伤,病情危险!”张裕方迅速作出判断。很快,十几名医护人员集结手术室。无影灯下,手术持续了5个多小时,至次日2时结束。见患者度过急危重症期,张裕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援疆第一天就上了手术台,很有意义。”张裕方说,“我将按照‘传帮带’工作计划,努力提高一师医院整体医疗急救水平。”


一年来,“组团式”医疗援疆团队肩负使命,全身心融入工作,以实际行动多方“传帮带”。


结合一师医院“十三五”规划和南疆地区疾病状况,医疗专家制定了“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规划、考核办法及“导师带徒”实施办法等,规范管理运行;一师医院筛选出30 名年轻医师骨干,与医疗专家结成“一对一”帮带对子,建强医疗队伍。目前,20 名年轻医师已经开始独立作业。


在援疆专家的推动下,浙江大学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南疆分中心落户一师医院,浙江— 一师多学科医疗远程会诊中心建立;选送一师医院11 名骨干培养对象赴浙江大学5 所附属医院进修,组织40 余名知名专家送教上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建起13 个“组团式”医疗人才传帮带工作室,定期开展讲座培训、业务辅导、病例研讨等活动,开设多个特色专科门诊,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2016 年,在兵团第二届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南疆赛区比赛中,一师代表队获第一名,总决赛获第二名,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传帮带”大赛中获得3个奖项。2016 年9 月,自治区“组团式”援疆工作推进会在一师医院召开。


“至今,援疆医疗团队已举办学术活动20 余次,业务培训5500 余人次,引进的‘腔镜下肾脏部分切除’‘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等7 项新技术填补了南疆空白,医院诊疗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一师医院副院长、“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队领队陈正说。


一师医院院长茶春喜表示:“组团式”医疗援疆,促进了从“骑车带人”到“教人骑车”的华丽转变,是创新医疗援疆模式,开启全方位、深层次医疗援疆的重大举措。



推进兵地融合、民族团结 发挥“1+1”大于2 功效


整合优化资源,“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不仅极大提升了受援医院的诊疗水平,也在推进兵地融合、民族团结中发挥着“1+1”大于2 的功效。


4 月11 日,一师医院15 名援疆专家及5 个科室的专家一行26 人,分别前往边境团场四团医院、阿克苏地区乌什县英阿瓦提乡开展大型义诊活动。


专家刚一落座,小小诊桌前便围满了人。专家们耐心答疑解问,讲解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知识。当天,专家们义诊467 人,免费发放价值4033 元的药品。近一年来,援疆医疗专家共开展基层义诊活动10 次,服务各族群众3000余人次。


“联手攻克医疗难题,救助各族群众,‘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有效缓解了兵地各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了兵地融合、民族团结。”茶春喜说。


“我们的工作、生活,一切服从患者的需要。起深更、睡半夜是常态,不怕脏、不怕累是本能。”援疆医生上官雪军表示,“这些年,援疆医生换过多批,但吃苦耐劳的作风始终不变。”


“组团式”医疗援疆凝聚着党中央、援疆省市人民的深情,受援师市深怀感恩之情,努力做好后方服务工作。


为让医疗援疆专家安心工作,一师阿拉尔市为每位专家安排住房,配齐生活用品,建起专家食堂,特意聘请浙江籍厨师烹饪家乡菜;结合专家特长,在工作上给实权、压担子,一些医疗专家被任命为院领导和科室主任,促其有职、有位、有责、有为。


“组团式”医疗援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长远,持续用力。陈正表示,依托浙江大学优势资源,“十三五”期间,援疆团队将致力把一师医院心血管病科创建成国家重点专科,把泌尿外科、妇产科、新生儿科等16 个专科打造成兵团重点品牌专科。


“‘组团式’援疆的最大优势,就是通过人才组团、资源整合、智慧集聚,实现援疆工作效应最大化。”兵团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推广做法,最大限度发挥“组团式”援疆综合效应,助力兵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让援疆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二、4月24日《兵团日报》头版评论员文章:


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

●兵团日报评论员


握指成拳、团队协作、优势互补……近年来,中组部、国家卫计委在一师医院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一些过去治不了的病现在能治了,在家门口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一点一滴的变化,汇聚成组团式援疆工作的强大功效。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变过去“零星”选派、“单兵”作战、“输血式”援疆为“组团”选派、集体“作战”“造血与输血”并重;通过接续发力、共同努力,促进受援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使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和内地一样的就医条件。实践证明,组团式援疆工作思路好、机制好、平台好、效果好,是新时期干部人才援疆的重大创新,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把组团式援疆工作做得更实、更好,为兵团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


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必须尊重规律。要尊重医疗发展内在规律,着眼于当前的实践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涵养力量,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量变求质变。师级医院建设好了,“造血”功能增强了,就可以发挥辐射带动和培养基地作用,向团场一级医院“输血供氧”。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对承接团队学员,精准选苗、精心蹲苗,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组团式援疆是一项长期工程,授受双方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意识,强化“功成一定有我”的责任担当,着眼长远、力求长效。


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必须紧扣目标。授受双方都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定实、定准、定细目标。把着力点放在“造血”这两个字上,无论是专科建设、制度建设,还是人才队伍建设,都要落实到增强受援医院“造血”功能上来,把提高受援医院自我发展能力、业务骨干培养水平作为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抓紧抓好。要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上下工夫,以制度机制管长远。要细致梳理本单位职工群众外出求医的重点病种,有针对性地提升受援医院重点学科诊疗能力。要在坚持组团式援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方式,手把手帮助受援医院培养医务人员,同时选派受援医院相关人才到内地重点医院学习进修,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成梯次、成建制的本地医疗人才骨干队伍。


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是深入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关怀新疆各族群众的生动体现。我们相信,只要援受双方发扬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必能走出“我在学科强、我走学科亡”的怪圈,实现“我在学科强、我走学科旺”的良性循环,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为贯彻落实兵团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深化兵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挥兵团维稳戍边特殊作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三、4月24日《兵团日报》第8版兵团人系列之“组团式”医疗援疆人才:



 打好组合拳 凝聚援疆力

●兵团日报记者 赵华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是落实中央治疆方略的重大创新举措,对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兵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让各族职工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好地争取人心、凝聚人心,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已经变过去的“零星”选派、“单兵”作战、“输血式”援疆为“组团”选派、“集体”作战、“造血与输血并重”。通过接续支援、共同努力,兵团各受援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得到系统性提升,各族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内地一样的医疗服务。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山西省、广东省等对口援疆省市,与兵团各师积极探索开创“组团式”医疗援疆新模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医疗卫生新格局。对口援疆省市立足兵团实际,多方整合资源,以实际行动探索“可实现、可持续、可评价”的“组团式”医疗援疆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受援地的医疗卫生水平,为兵团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实践证明,“组团式”医疗援疆思路好、机制好、平台好、效果好,是新时期干部人才援疆的重大创新。这种宽领域、多层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综合施策的援疆方式,不仅给受援地带来了先进的设备、设施、技术及精细化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受援地的诊疗水平,使职工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