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都市快报:浙二模式 打造出了余杭百姓家门口的“浙医二院”

来源:2017-12-11 发布时间:2017-12-11 作者:2017-12-11 阅读数:1000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考察调研余杭一院医改工作时,高度赞赏了医院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和智慧医疗服务。 
    从帮扶转向合作 带动基层医院学科和人才发展 
    2014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牵手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双下沉,两提升”,挂牌“浙医二院余杭分院”。 
    三年多的时间,余杭一院先后在管理水平、医疗质量、技术能力、运行效率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年门诊量突破150万人次,门急诊人次增长14.5%,出院人次增长20.6%,手术量增长18.0%,其中四类手术增长61.44%……这些持续攀升的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老百姓对余杭一院的认可。 
    借助“双下沉,两提升”的东风,如今的余杭一院,被当地百姓称为家门口的“浙医二院”,多次得到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央媒的关注。 
    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表示,三甲大医院专家“沉”到基层,使余杭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名院本同质化的诊疗服务。建立浙医二院余杭分院医联体的核心,就是要从帮扶转向合作,带动当地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将余杭一院打造成为余杭老百姓家门口的“浙医二院”。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吴嘉 鲁青 
    从被动帮扶到主动合作 余杭百姓家门口有了“浙医二院” 
    “以前不管大病小病,都会跑到杭州的大医院去看,只为求个安心。但是这几年基层的医疗环境越来越好,家门口的医院也能找到省级医院的专家,也就没必要再到杭州的大医院去排队了。” 
    53岁的吴先生是余杭本地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半个月前,他刚刚在余杭一院做完胃镜检查,为他做检查的医生是浙医二院消化内科蔡建庭主任。 
    吴先生的胃病已经快10年了,原先都是定期到浙医二院做胃镜检查的,每次预约检查至少要等个把月,还要来回奔波。现在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找到浙医二院的专家,而且预约等待的时间不超过一周,方便多了! 
    从2014年8月开始,越来越多的余杭市民像吴先生一样,享受到了“双下沉,两提升”所带来的便利。 
    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余杭一院实现服务门急诊患者124.5万人次,增长12.35%;出院患者3.48万人次,增长15.11%;开展手术11897例,增长11.19%,其中四类手术1612例,增长12.26%。 
    合作中,浙医二院向余杭一院输出管理和临床专家团队,累计达到115余名,这还不包括300余人次的临时专家。其中常驻专家实行“4321”工作机制,即每周工作四天,查房不少于三次,参加或指导手术不少于两台,主持科内讲课、疑难病例讨论等学术活动不少于一次,出门诊不少于一天,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特聘专家及专家团队覆盖23个临床专科,年均服务患者近万人次。 
    学科深度融合撬动精准帮扶 
    在余杭一院院长袁红看来,要推进学科发展,关键是要让专家真正“沉”到深处,带动科室深度融合。 
    2015年底,袁红院长创新性地提出科室深度融合计划,突破了以往仅仅是特聘专家定期坐诊或手术的模式,由浙医二院派驻科室执行主任,实行人才培养、技术提升、业务管理、科研帮扶、科室运营等全面的一体化管理。 
    余杭一院特聘了梁廷波、蔡建庭、柴王莹、严世贵、杨蓓蓓等国内知名专家,分别担任普外科、消化内科、胸外科、骨科、耳鼻喉科的大主任,并以消化内科、胸外科、耳鼻喉科这三个百姓就医需求量最大的科室为突破口,作为深度融合试点科室,由浙医二院派驻执行主任,进行科室人事、绩效、运营等管理。这也是科室深度融合计划的模式。 
    令人欣喜的是,该模式运行不到一年,三大融合科室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以消化内科为例,先后开展了色素内镜、胃肠超声内镜、双气囊小肠镜等技术,无痛胃镜检查量增长了359%,无痛肠镜检查量增长了277%。 
    从今年开始,浙医二院与余杭一院又新增手外整形科、康复诊疗中心进行深度合作,实行同质化管理,分别由胡学庆、周游担当领军人。 
    依托浙医二院,余杭一院在医院管理上以“同质化医疗”为目标持续改进,开启了国际化之路:引进先进的JCI管理理念,在制度、体系、项目化建设以及员工行为上处处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将院内医疗资源优势最大化。 
    人才柔性引进+导师制人才培养 
    “组合拳”破解基层人才难题 
    医改提倡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但现实情况却是省级大医院拥挤不堪,基层医院门可罗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倒金字塔”局面,主要在于基层医院缺乏专家人才。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余杭一院打出了“组合拳”—— 
    一方面,“不让下乡医生走过场”,人才柔性引进来,浙医二院已累计有86名优秀的硕士、博士中青年医生到余杭一院参与日常诊疗服务、管理住院患者、带教新技术新项目等,激活学科发展动力。 
    另一方面,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计划”,浙医二院专家项美香、丁克峰、杨蓓蓓、陶志华、戴海滨等,与余杭一院青年医师骨干进行师生结对,在医教研方面“手把手”指导。此外,还选派余杭一院中青年骨干医生、护士到浙医二院进修培训。 
    余杭一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雷家才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去年,雷家才以进修医生的身份,跟随浙二消化内科蔡建庭主任和陆新良副主任学习。在进修的10个月里,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导师学习,掌握了消化内镜领域最高端、最新诊治技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消化道技术。在浙二进修期间,还被评为“十佳优秀进修医生”。 
    回余杭一院后,雷家才在蔡建庭主任等专家的支持下进行了ERCP诊治,开展胆管取石、支架置入等胆胰疾病诊治,获得患者好评,多次在ICU进行内镜下消化道大出血诊治,抢救成功数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挽救了患者生命。 
    在科研上,雷医生也有新的突破,主持市级课题一项,发表了数篇论文。去年9月,“导师制”催生检验科的《HCMV UL138在人巨细胞病毒潜伏感染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实现了余杭区卫计系统零的突破。 
    远程医疗实现“五级诊疗”模式 
    优质医疗资源向下一级基层医院延伸 
    在浙医二院的帮扶下,余杭一院以远程医疗为切入口,开设远程会诊中心,构建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健康教育、视频会议等功能,向上与浙医二院、UCLA(国际联合诊断中心)实现联网,向下与乔司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大井等卫生服务站联网,实施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并实现心电、影像、检验、病理、消毒等中心资源共享,打造“村社区服务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余杭一院—浙医二院—国际医疗中心”的五级诊疗模式。截至目前,连线MDT等各类大型远程诊疗57次。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考察调研余杭一院医改工作,高度赞赏医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和智慧医疗服务。 
    在区卫计局的支持下,余杭一院进一步延伸浙医二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先后将原区域医联体内的乔司、运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格为院区,下派执行院长、管理团队、临床专家和中级医生,探索同质化统一管理。此外,周边及山区另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将逐步开展一体化管理。 
    这其中,浙医二院的专家也发挥了重要的传、帮、带作用。以常驻专家、耳鼻喉科执行主任袁晖为例,除了在余杭一院门诊、手术、查房、科室管理外,还带团队每周到乔司院区坐诊、指导。 
    袁红院长说,“三年来,我们在浙医二院的帮扶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将优质资源向下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点延伸,辐射更多基层老百姓,这才是分级诊疗的目的。” 
    建设百姓家门口的“浙医二院” 
    为基层百姓带去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卫生计生委的领导和部署下,在浙江大学的支持下,以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为契机,浙医二院从2010年缔结第一家分院开始,先后与省内10家基层医院缔结分院关系,在建德市建设浙西国际心脏中心,形成独特的“10+1”模式,并与长兴县人民医院建立浙医二院长兴医联体(长兴院区),在衢州地区建设高水平医联体。通过输血与造血并举、线上与线下联动、常驻与定期互补、医疗与管理并进,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医联体合作模式,建设百姓家门口的“浙医二院”。 
    自医联体建设以来,浙医二院累计下沉常驻专家近600人次,诊疗患者47000人次,参与手术近1200台次,教学查房2400次;同时,派出周末专家750人次,临时专家(含名医馆)3500人次。所帮扶的基层医院从“有小刀,无大刀”变成“多小刀,有快刀,更有大刀”,平均门急诊量增加 20%以上,住院量增加15.7%,四类以上手术量增加约60%,当地患者外出转诊率下降超过50%,极大提升基层百姓的就医获得感。 
    “医疗资源下沉是作为大型公立医院的使命,未来我们希望在目前‘双下沉’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不仅仅是某一个技术或者学科的帮扶,而是要考虑长期的、后续的、综合的发展,达到真正的融合。” 
    浙医二院王建安院长表示,“浙医二院滨江院区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继续探索紧密型医联体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我相信,未来医联体的建设,要更深层次地发展,一定是朝着这个方向,当然也要综合考虑各地的具体情况,实现最终目标:为基层老百姓带去同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2017.12.07 都市快报 第B03版:践行十九大•优秀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