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新华社:中国学者国际上首次揭秘双相障碍与肠道菌群间关系

来源:2019-05-20 发布时间:2019-05-20 作者:2019-05-20 阅读数:38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双相障碍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秘双相障碍与肠道菌群间关系,发现了中国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性改变,可以作为临床识别和治疗预测的生物学指标,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2018年影响因子12.441)。

双相障碍是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高自杀、高致残特点。根据中国双相障碍指南的数据显示,双相障碍年患病率是1.5%,终身患病率是2.4%,首次发病的高危人群往往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造成了患者严重的学业和社会功能的受损,部分患者的病情呈慢性化和终身性。

由于双相障碍具有情绪的极度不稳定性、症状的多样性、发作病程的反复性,临床往往被漏诊甚至误诊,早期发现及明确诊断,成为双相障碍的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

2015年,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胡少华、许毅团队就开始关注肠道菌群在双相障碍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并与浙大一院感染病学同行开展合作,深入研究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多样性和特征的改变,以及对临床药物疗效的预测作用。

胡少华介绍,整个研究共纳入52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45例健康对照组,研究结果发现双相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结构存在特征性改变,患者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健康人相比显著下降。

同时研究还构建了用于早期诊断双相障碍患者分类模型,筛选出10种肠道菌群可作为预测喹硫平对双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这也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肠道菌群的生物标记来预测双相障碍的短期临床疗效。

据悉,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肠道微生物来探索双相障碍的发病机理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根据脑肠轴双向调控的作用机制,未来可以利用调节肠道微生态的干预机制来改善双相障碍等疾病的精神症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