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浙大邵逸夫医院姚玉峰获2019“最美医生”:病人教会了我医者仁心

来源:2019-08-20 发布时间:2019-08-20 作者:2019-08-20 阅读数:470

8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发布了10名2019“最美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玉峰教授获此称号,并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9年中国医师节先进典型报告会。


记者见到姚玉峰时,他身上的那件蓝色手术服已经渗出浅浅的汗水。“不好意思,下午门诊手术又延时了。”记者接过他手上的日程安排表,周二这一天,他完成了30人次门诊、16台手术。


819日,姚玉峰获得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授予的2019“最美医生”称号。他名声在外,却对一线的工作丝毫都不懈怠。


光环与荣誉的背后,他也是医生姚玉峰——当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他不断压缩着自己吃饭、睡觉的时间,为他们逐一看诊,践行医者初心;为了让“姚氏角膜移植术”造福更多百姓,他带班教学、言传身教;为了攀登医学高峰,他在一个个夜里挑灯夜读、钻研课题。


在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我们走过鲜花与掌声,走近姚玉峰的医者初心。



我是一名眼科医生

病人教会了我医者仁心


采访时,姚玉峰推开鼻梁上的眼镜,指了指眉眼处的眼眶:“这道细细的伤疤,让我萌生出了做医生的梦想。”


7岁那年的暑假,正在玩耍的姚玉峰不慎撞伤了左眼,整个眼球几乎快被甩出眼眶。家人抱着他一路跑向医院,慌乱的父亲不停地念着:“孩子没了眼睛,他的前途也没有了。”

经过连夜急诊后,姚玉峰的左眼缝合了19针。一周后学校开学,他顺利通过了入学体检。切身的经历,在姚玉峰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给他人送光明的愿望。


1979年,新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心怀梦想走入考场,如愿成为了原浙江医科大学的一名医学生。而当姚玉峰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眼前医疗条件和技术现状令他非常沮丧:当时,国内角膜病的诊治水平在眼科当中是最差的,不少医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病人失去光明。“我们不能束手无策,我一定要把疾病的原因弄清楚!”


上世纪90年代,结束日本留学生涯的姚玉峰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重返祖国的怀抱。19981月,他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报到的第一天,门诊间围满了各地赶来的患者,他还来不及领医院的白大褂,就开始给他们看病。


姚玉峰刚回国的一天傍晚,他正在值班,一位因铅笔误伤了眼睛的小女孩被匆匆送进医院,小女孩满脸是血,一旁是焦急的家人。经过初步判断,由于伤情严重必须马上手术,但是孩子刚吃过晚饭不能进行全麻手术。姚玉峰走进诊间,和小女孩进行术前沟通。孩子拉着他的白大褂说:“医生叔叔,我不怕疼,我还想继续上学。”


孩子朴实的话语触动了姚玉峰的情感,他深刻感受到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在我的从医生涯中,患者至始至终都这么需要我,我也同样需要他们,是他们教会了我医者初心、医者仁心。”


从医35年来,他治疗过30万病人,为近3万病人重新带去了光明。这些人中,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也有童真无邪的孩子,还有不远千里赶来的外地病人……


面对疑难杂症,他总是说:“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面对挂不上号犯愁的病人,他总是嘱咐眼科中心的同事:“给他们加个号吧,他们太不容易了。”有时工作安排实在太满,他就只给自己预留15分钟的午饭时间,还把睡觉的时间延迟到凌晨2点半。


你一年要看多少病人?”姚玉峰算了又算,摆摆手说:“真的记不清了”。记者在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的工作记录上发现,2017年至今,他的门诊量上升37%,眼科大手术量上升67%



我是一名知识分子

我要让更多的人掌握知识和技术


0.5毫米的角膜小心剥开,同时不把6微米的后弹力膜剥破,为的是保留眼球内皮层,使移植上去的角膜不发生排斥反应……眼睛,聚集了全身上下最多的神经。每一次角膜移植,都对医生的素质、技术和知识容量提出了极高要求。


19955月,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由姚玉峰主持完成。回国不久的他发现,国内不少年轻医生并不愿意涉足这个一专业,国内角膜病领域面临着人才缺失的困境;角膜病人被误诊、漏诊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回到祖国就是为了让更多人重见光明,我要让更多的人掌握知识和技术!”于是,姚玉峰编写了专门的教材,他穿上白大褂、拿起话筒站到讲台上,一次又一次牺牲休息时间无偿为年轻眼科医生普及角膜病的新进展。


11年来,培训班从几十个人扩大到几百个人,甚至有学生们从西藏、青海、新疆等地陆续赶来;当姚玉峰不少眼科医生排除万难前来上课,他还给表现良好的学员们免费赠送自己发明的“姚氏法技术”手术器械。


如今,7000多名年轻眼科医生走出学习班,“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如一盏盏明灯,照亮祖国各地。


一个医生,掌握了知识和技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服务他人。”姚玉峰说,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他肩负重任,要为国家的眼科学科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我是一名科研人员

在医学面前我还有很多不足


角膜病的初诊识别率为什么仅有30-60%?误诊的现象如何能最大程度避免?每天深夜,当家人进入梦乡,姚玉峰的科研工作才刚刚开始。


回国后的姚玉峰强烈意识到,全面保存病人的资料非常重要。过去的20多年里,他积累了15000多角膜病人共20多万张角膜病图像,这几乎是世界上,图像数据最完整的角膜病数据库。


两年多来,基于这个大数据,姚玉峰与浙江大学的计算机专家联合攻关,研发人工智能角膜病诊断系统。目前,系统的诊断准确率已经达87%


中国角膜病人有一千多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诊断准确率,就意味着10万病人不会被误诊。而提高十个百分点,就有100万病人不会被误诊。”姚玉峰感慨道。


目前,由他主持的“多重PCR角膜病致病病毒的检查方法”课题正在进展中。“如果能够借助先进技术,把精准诊断角膜病的方式普及到基层,农村的老百姓的失明率将会降低。”说到这里,姚玉峰感慨道,“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所做的依然有限。”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2019819日 经邵逸夫医院综合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