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援疆援青援非

带着那股劲儿,他们在千里之外扎根开花

来源:2023-11-23 发布时间:2023-11-23 作者:2023-11-23 阅读数:11


进军号里赴新疆,奉献何曾记短长。

有这样一群人,奔赴万里建设边疆,倾情付出不计得失,从西子湖畔到大漠边陲,他们在浙江大学构建高远使命的引领下,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用初心践行着援疆使命,用行动诠释了医者担当,在援疆的时代画卷上增添了动人的一笔。他们就是浙江大学“组团式”援疆医疗队。



浙江大学第六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员合影


树叶泛黄的深秋,医疗队领队陈大进带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的管理团队来浙江省相关医院单位观摩交流医院管理和医共体建设工作。此前,一师医院医共体刚刚荣获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实践案例”和2022年度兵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兵团系统第一名。

陈大进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青年肾脏病专家。2021年7月,他作为中组部第十批(第二期)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领队来到新疆,在兵团第一师医院担任党委副书记、院长。对于陈大进和援疆医疗队来说,荣誉是对过往一批批援疆医疗队员们工作的肯定,更是持续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兵团第一师医院


第一师医院坐落在新疆阿克苏市,是兵团唯一一家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受援单位。自2016年4月起,浙江大学共选派6批80人次,以高站位、高标准对兵团第一师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医学院6家附属医院通过“以院包科”“导师带徒”“柔性援疆”等多种形式,先后对第一师医院21个学科进行持续定向帮扶,全方位助推医院多学科内涵式发展。援疆以来,第一师医院三级手术较援疆前增长56.43%,四级手术较援疆前增加5倍,先后引进、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140项,其中48项技术填补了南疆和阿克苏地区在该领域的空白。


一支队伍,手把手让技术扎根


“医院这些年变化很大,又宽敞又明亮,不但设施先进,医生亲切技术又高!”


“一走进来就感觉医院精神气很好,有干事业的那股劲儿!亚克西!”


“亚克西”在新疆是指“很好!真棒!”的意思,对于陈大进来说,每每听到患者或者兄弟医院这样的评价,都特别欣慰。


时间回到2021年,当他初次踏入一师医院时,也曾陷入过“现实和理想”的困境:初到边疆,和原来的工作环境相比,院区信息化不够发达,就医环境相对老旧拥挤,管理理念也与陈大进预想的状态有差距。


身体还来不及适应迥然不同的气候环境,陈大进便进入“发条”模式,带着新的身份投入到工作中。如何破局?先提振士气!陈大进说干就干。经过调研,陈大进与一师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系统性提出了“品牌医院、智慧医院、美丽医院、和谐医院”四大医院建设的总基调,并且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和社会服务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医院工作。


援疆誓词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22年,医院新门诊综合大楼顺利投入使用,同时完成信息系统整体改造升级、主院区环境改造工程等大型项目,并积极筹建职工之家和院史馆,增加了员工的文化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同年还完成了一体化远程影像中心、超声医学诊断中心及远程心电中心等建设,依托信息化打通服务患者的“最后一公里”。多个学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弱到强的蜕变、从强到精的飞跃。门急诊人次、住院患者数和医疗服务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2022年第一师医院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10.36%,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2.39%,员工的收入待遇也逐年提升。2022年以来,医院新增兵团级重点专科6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科2个,师市级重点专科8个。


在浙江医疗援疆多学科专科联盟系列活动中


仅靠一家医院的发展远远不够,还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提升区域医疗水平。近两年来,一师医院参与构建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专科联盟21个,累计开展各项活动283次,推广特色技术和适宜技术推广41项,辐射整个阿克苏和周边地区,步伐所及之地达4万余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一整圈。“我们还会组织巡回宣讲队,走村入户进行常见疾病和季节性防护宣传”。


像大漠胡杨一样扎根,像天山冰雪一样融入。要了解当地百姓的真正需求,就要实打实地“沉下去”。浙江大学“组团式”医疗援疆团队通过深入基层开展“专科联盟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健康义诊、“访惠聚”巡回义诊等活动,7年来,开展各类健康宣教、巡回义诊约450余次,健康科普宣教受益3万余人,免费送医送药80余万元,筹集慈善基金免费开展儿童先心介入治疗175例,资助25名烧烫伤患者救治,得到了各族职工群众的充分认可和一致好评。


浙大二院援疆专家、兵团第一师医院急诊科医师易建华介绍,市县乡各级医院参与专科联盟的目的之一,便是让偏远地区群众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急诊是医护同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的阵地,通过有组织的专科联盟,三级医院的医生能通过远程会诊、电话沟通实时对基层医院的抢救工作进行指导。遇到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问题,转诊渠道也会更加精准、顺畅。”


在兵团第一师医院医共体远程超声诊断中心,第一师医院医共体总院同第一师医院医共体一团分院的相关医师开展远程超声会诊。


援疆医疗队深入基层开展日常义诊活动


每一次下乡义诊,陈大进最自豪的就是与民族同胞之间的情感连接:“当这些患者心怀感激之情,紧握我们专家双手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民族团结一家亲’,什么叫‘同胞亲情浓于水’,我们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秉持科学援疆、务实援疆、真情援疆的理念,全身心投入到医疗援疆的事业中,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真正赢得各族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支持。”


除了长期深入当地的走访、义诊,在日常的医院诊疗工作中,陈大进也会带领团队定期联合相关科室和职能部门一起,根据百姓的需求实时调整诊疗安排和帮扶专科的人员分配,分析研判学科建设方向,“点单式”柔性引进援疆医疗专家,从而最大化发挥援疆专家的作用。“来新疆开展工作有底气,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的后方有更大的团队。”浙大“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的医生们都有此共识,前方的他们熟悉情况,而后方的医院科室则能在细分领域给予关键性的指导。


“我定期关注医保相关数据,把排名前十的病种罗列出来,与以往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陈大进说,大家发现周边地区病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肿瘤问题、心血管问题、呼吸系统疾病、创伤急救等疾病前来就诊的,医院根据现实情况,微调帮扶这些群众就诊需求大的专科,“比如,医院以前没有呼吸科援疆专家,我们发现百姓对呼吸系统这方面有很大的诊疗需求,那么我们就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如今已经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科阮文静主任医师到一师医院支援相关科室工作。”


在一批又一批浙江大学“组团式”医疗援疆力量的帮扶建设之下,第一师医院不断激发新活力,迈出发展新步伐。


2018年,浙江大学“组团式”援疆医疗队荣获“最美浙江人•最美天使”特别奖。2021年以来,浙江大学医疗援疆专家党支部先后被授予“兵团先进基层党支部”“兵团援疆工作先进集体”和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担当作为先进集体”。相关工作在省级以上媒体先后报道70余次,并在国家卫生健康宣传工作中荣获兵团医疗系统唯一一家“先进集体”称号。2022年7月,陈大进作为优秀援疆干部代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集体接见并合影留念。


一束光亮,跨越千里照亮黑暗


“打针我不哭,有一点点疼我也忍着,我是一个非常非常勇敢的小男子汉,现在我能看书了也能去学校了,谢谢医生叔叔阿姨们!”


在病房查看阿迪力的身体情况


对于阿克苏市依干其乡6岁的小男孩阿迪力(化名)来说,6月23日是值得他一辈子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浙大一院三位眼科专家专程从千里之外的杭州赶赴阿克苏,为患有先天性晶状体悬韧带疾病——双眼球形晶状体的阿迪力进行左眼球形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和青光眼房角分离手术。


在一次常规进村义诊中,陈大进团队发现了患有罕见眼部疾病的小男孩阿迪力。“他的病情让人特别揪心,才6岁就有可能面临失明。”考虑到当时阿迪力不容乐观的眼部状况和家庭情况,陈大进联系了远在杭州的大后方眼科专家团队,联合一师医院为阿迪力制定手术方案并免费为他治疗。阿迪力先后在杭州和阿克苏接受了右眼和左眼的手术,手术非常成功,阿迪力恢复情况良好。从之前戴上1000多度眼镜矫正视力也只有0.2,到术后第二天裸眼视力便达0.3。一想到眼睛好了可以去学校,阿迪力就特别兴奋。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束光亮,不仅燃起了小阿迪力的希望,更照亮了阿克苏当地百姓的生活。浙大“组团式”援疆不仅选派最适合的医生到最需要支援的科室,更重要的是要把技术留下。


陈大进深知医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2022年,医院创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工作站”“柔性援疆-百人计划”等项目,先后选送80名专业技术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赴浙江大学6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同时邀请后方医院专家102人次来第一师医院讲学、指导,极大提升了一师医院学科人才素养和专业技能。2023年6月,医院正式挂牌成为“塔里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分别被认定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调创新核心单位,为医院今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陈大进表示,在院内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非常重要,医院会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专家讲座等,带动当地医生变“被动”为“主动”,切实提高科教能力水平。2023年8月,陈大进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实现了兵团师级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


援助一批人才,带出一批人才。在“导师带徒”的机制下,第一师医院的手术人才逐渐培养起来,从“没有开展过此类技术”到“学习观摩援疆专家做手术”再到“掌握技术能够主刀完成手术”,在扎实推进援疆工作的过程中,这样的欣喜变化正在不断实现。


“在机械按压、高质量心肺复苏的情况下,ECMO 15分钟内成功转机,患者心脑等重要脏器恢复血流灌注……”2020年10月,第一师医院急诊复苏抢救室内,在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援疆专家周光居的指导下,成功开展了南疆首例ECPR。这不仅代表着第一师医院急危重症治疗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意味着将为当地更多的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第一师医院成功开展南疆首例ECPR


2021年11月7日至20日,根据第一师医院柔性援疆计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NICU主治医师王小红来到第一师医院开展技术援建,主要教授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开展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技术,并经过半个月的“魔鬼训练”,新生儿科医疗团队已成功掌握该项技术。“为了早期评估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后的脑功能,我们科引进了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仪,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科室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相信今后能为更多新生儿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新生儿科主任周旭晨说。


第一师医院借助援疆优势 成功开展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新项目


就在近期,第一师医院肾内科援疆专家、副主任张晓辉带领肾内科医生郭振茂为患者艾力开展了一台尺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手术,属于南疆首例。张晓辉说,“组团式”援疆以来,第一师医院肾内科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项,为阿克苏地区乃至南疆的血透患者患者找到了新的生命通道,也为血液透析患者带来了福音。”


第一师医院为透析患者成功进行南疆首例尺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手术


更前沿的手术方式、更规范的诊治流程、更突出的科研成果、更全面的专科联盟……浙大援疆向当地人民健康“输血”,为边疆医疗发展“造血”。正如陈大进说:“希望通过医疗援疆,可以填补边疆地区的医疗空缺,为医疗技术全方面提质增效,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东部沿海地区一样的优质医疗资源,很多患者可以免受奔波之苦。”


援疆医疗队深入基层开展日常义诊活动


一种使命,热土之上开拓高地


“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这是王震将军带领部队进军新疆的战歌。


“来到新疆,才真正能够体会‘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陈大进说,“每一位援疆医生都深有同感,来到这里之后,对国家情怀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也更能体会到肩上的使命与责任。如今依托于浙江大学的大平台,我们更要以实干和担当的精神书写建设边疆医疗的新篇章。”


除了持续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队伍以外,下一步陈大进将目光聚焦到了重点项目的推进中。他表示:“接下来要加快‘互联网+智慧医疗’建设、多维度解决一师医院医共体人才队伍发展瓶颈,最终将一师医院打造成为综合实力突出、职工群众满意、各级政府放心的兵团南疆区域医疗高地和疆内一流的兵地融合示范医疗高地。”


“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是一批批浙江大学“组团式”援疆医疗队员们共同的心头“三问”。在援疆工作的点滴日常中,他们寻找答案,书写答案。


2016年以来,第一师医院在援疆医疗队的整体帮扶下,完成了多项医院首例、地区首例、南疆首例,手术救治和技术突破,有力填补了医疗技术空缺,区域医疗能力明显提升。


兵团第一师医院远程会诊中心


“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在南疆这片热土上放飞梦想、大展拳脚,我们看到了浙大人“家国情怀、全球担当、德性格局、竞争开拓、唯实惟先”的内涵特质,更看到了浙江大学“组团式”援疆医疗队在服务助推南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的坚定决心。


援疆,我们一直在路上


实实在在扎根中国大地做贡献,坚持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浙江大学“组团式”援疆医疗队被赞誉为真帮、真干、真扶持。而在未来,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希望把援疆工作做的更好、更实、更有效,为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生福祉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


山山而川,生生不息。浙大人以援疆赤诚延续着生命力量,着一身白衣守护人间温情。我们看到新疆受援患者的眼中总是亮亮的,每一位浙大援疆医生都是组成这希望的光。


来源:浙江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