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7-01-13 发布时间:2017-01-13 作者:2017-01-13 阅读数:282次
为推动医学科研发展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切实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校、学部和医学院分别行动,在学校层面建设临床医学创新中心,在医学院层面围绕有优势的疑难杂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而医药、工和信息学部联动,搭建了医工信结合网络空间。1月12日上午,“医工信结合平台启动仪式与学术研讨会”举行,学校罗建红副校长、发展规划处刘继荣处长、人事处刘旭处长、医管办朱慧主任、机械学院院长杨华勇院士、医学院陈智常务副院长以及来自18个院系、2个独立研究机构、2个联盟和各附属医院的220余位教师和医生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医学中心(筹)常务副主任兼医学院副院长许正平主持。
罗建红代表学校致辞。他强调,医工信结合、临床医学创新中心建设是学校顶层设计、吴朝晖校长主导推动的大事。三个创新中心应有大小两个目标:小目标是围绕特定疾病,集中优势要素进行问题和目标导向的集成研究,产出一批创新性的成果,提高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大目标则要接轨国家需求和布局,争取建成国家级的临床研究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各中心要产生研究范式和机制创新两个溢出。最后,罗建红要求三个中心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想法转化为可执行的科研项目;二是建立有效机制,打通临床研究通道,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技术和产品;三是把个人或小团队的科研行为转化为有组织的协同创新。
会上,罗建红、杨华勇、刘继荣、朱慧等一起为三个临床医学创新中心授牌,包括建设在附属第一医院的肝胆胰疾病精准诊治临床医学创新中心(筹)、建设在附属第二医院的心脏功能重建临床医学创新中心(筹)和建设在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微创技术与器械临床医学创新中心(筹)。经过一年的筹建期后,学校将按照建设标准进行考查,合格的授予正式的机构牌子。
陈智代表医学院发布了10个疑难杂症研究主题,即心脏肿瘤(附属第一医院倪一鸣)、病理性超高度近视(附属第一医院韩伟)、肝豆状核变性(附属第二医院 吴志英)、大肠癌转移(附属第二医院 丁克峰)、耐药菌感染治疗方案(附属邵逸夫医院俞云松)、自发性颅内低压(附属邵逸夫医院 王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附属妇产科医院谢幸、吕卫国)、完全性大血管移位(附属儿童医院 张泽伟)、颞下颚关节结构紊乱病的咬合诊断与多学科联合治疗(附属口腔医院施洁珺)、颅神经功能性疾病(附属第四医院陈毅力),要求各牵头医生围绕临床诊疗问题组织好多学科的攻关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争取在若干年以后成为我国相关疾病的诊治中心。
为了给不同学科间的科学家和医生提供进行交流的平台,工学部、信息学部和医药学部通力合作,搭建了浙江大学医工信结合交流平台,目的是通过交流促进医、工、信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为临床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工信等学科的适用技术找到临床应用的通道。平台包括资讯中心和技术、需求、项目、成果四个库。通过平台,用户可以发布和搜索技术、需求、项目、成果,快速找到合作方。在网站制作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使用方式后,许正平宣布医工信结合交流平台正式启用。
会议邀请了杨华勇院士作“医工结合:生物器官3D打印”、刘旭教授作“工科与生物医学研究的畅想” 主题报告。三家临床医学创新中心介绍了中心的研究主题、研究方向和团队建设计划。
茶歇期间,10个疑难杂症研究主题的负责医生分别站在自己的项目介绍海报前,向各学科的科学家们介绍自己的研究思路和人才/技术需求。
三个医工信结合平台/项目的启动,标志着医工信结合已经上升为学校战略,不仅将进一步增强学校的临床科研能力,而且将为“双一流”的建设贡献医学的力量。